2023年第2期

竹居赋
[返回]竹居赋
□梁瑞郴
几年前,我在杭州灵隐寺一带小住,每日里听灵隐寺晨钟暮鼓,偶尔也会登临妙高峰,把杭州那片湖光山色尽收眼底,虽是大暑之时,但也觉身心格外的凉爽,其时,也有杭州的朋友告诉我,若说具有诗意人居之地,该属梅家坞一带。
一日放晴,我们相约了同住孟庄的几家人,去梅家坞探个究竟。梅家坞真个好去处,侧身于西湖边,不光是有文雅之气,且野味十足,涧水潺潺,翠绿簇簇,白墙青瓦的民居便藏于其间。一碟果,一壶茶,便可以打发半日的光阴。如果你是外来的客人,多去追寻西湖的遍地风景,哪里知道西湖的侧身之地,还有这块“天堂”外的人间乐土?你即便停留个三五天,也多是无福消受这闲适之地的。
孟庄是中国作协创作之家,与灵隐寺仅一墙之隔。据说巴金老生前非常喜欢这小巧的院落,晚年曾多次驻跸此处。那年,我放下手头工作来此度假,一住半月,印象极佳,又特别喜欢打理这小院的一众人员,其间的老叶,杭州本地人,本地通,又古道热肠,见大家将那些人文胜景,丽土佳水看过了遍,便鼓动说,去梅家坞走走,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!这正合大家的心愿,于是相约同往,孙荪,毓璜,陈雪,查舜几家人结伴出行。一日的游程,满目风光,虽是暑意正烈的季节,但大家不觉酷热难耐,反倒游兴很浓。不觉间我们便来到一个叫“云西竹径”的地方。此时已近晌午,满目青山也挡不住烈日的炙烤,忽逢这片竹林,霎时烈焰遁去,只觉一阵凉风袭来,好不痛快!
这日的游程中,几家人竟不约而同地喜欢“云西竹径”。所谓“云西竹径”就是一片竹林掩映下的曲径小道,漫步其间,风送竹香,蝉鸣幽静,不觉间便会涌起一阵诗意,而当在古朴雅趣的凉亭小憩品茗时,更会觉得此景此情不啻为人生快事。
云西竹径的竹,是南方常见的楠竹,它节节攀升,摇曳而挺拔,微风拂过,便起一阵绿浪,逗留半日,大家舍不得离开。不知是谁来了兴致,说,我们几家人给“云西竹径”来个打分吧,去掉一个最高和最低分,取中间综合分。大家觉得有趣,便纷纷在自己手掌心写了分数,待伸出手来看时,哦,竟全都打了10分。这种由衷的喜爱,绝非是文人的率性妄言。我们后来了解到,在杭州市评选新西湖十景时,“云西竹径”也一路斩关夺隘,毫无悬念的当选。这其中虽自身独具魅力之外,当然得力于陈云同志的爱助。现今立于竹径入口处“云西竹径”四个大字,便是陈云同志所书。陈云一生题字甚少,但据说当年风景管理处的同志请他为“西山云径”题字时,为人一向低调的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,这在陈云同志一生中,实属罕见。
陈云同志在商务印书馆做学徒时,16岁时第一次来到此处,真可谓一见钟情,此后一直念念不忘,一生中竟然有30多次来到“云西竹径”。尤其令人称道的是陈云同志每游云西竹径,总嘱咐有关人员不能清场,不能惊扰游客。而每当游客认出他时,出于对领袖人物热爱尊崇,游客每每表现惊喜时,他总是极为真诚地说,我也是普通人嘛!
与古之圣者同情怀,与今之百姓同欢乐。这是人民领袖的胸襟。我在这看似普通的细节中,明白了陈云同志为什么如此爱竹?纵观他的一生,我们不难看到,他的身上处处展现的正是竹之品格,竹之情操,竹之精神。
竹无俗韵,茗有清香。“云西竹径”归来的第二个春天,又寻得一个去湖南浏阳高坪乡间踏春的机会。此次寻访,无意竹君,原本是和一干文友结伴去游高坪,听朋友说,高坪有万亩油菜花,壮观,阡陌田亩间随地势展开去,逶逶迤迤,连片连天,眼下正是花事最盛之时,莫负了这大好春光!只可惜去的那天,先是晴空丽日,待到达高坪时,天气突变,一时竟下起大雨来,阵阵寒风袭来,叫人打起了冷战,几个撑了伞下车的伙计,忙不迭返回车厢,大呼道,伞都撑不住,踏春赏花只能在车厢了!这阵大雨,把大家希望在阡陌田间漫步赏花的心境,打得七零八落,于是便溯浏阳河驰车而行,如今乡间道路,也铺上了柏油,新雨洗后,油光闪闪,似一腰带,飘然而去。
闻名遐迩的浏阳河,九曲回环,清流满目,其美丽风光,大多在其源头,而高坪正是其发源地,只是今日、我们无法楫摇舟行,而只能隔车窗远眺,烟雨黛山之间,乡野水墨一般,浏阳河蜿蜒其间,古木参天,夹岸挺立,今年春旱水枯,难得见竹筏片片,渔舟点点,但时隐时现的瘦石,显出几分峥嵘,让浏阳河充满另一种野趣。当地的文友告知,高坪为浏阳河上游,之所以保持了这般青山秀水,是因为在发展理念上暗合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他们谨慎选择工业企业,更毋庸说环境污染的工业企业,都拒之门外。也因此他们目前在全县的经济状况并不排前。这些年,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,一些地方,以牺牲环境为代价,而换取经济的发展之事例,屡见不鲜,但高坪人却始终怀有永续青山的信念。这不能不让人思前想后,感慨万千,为政者手持权柄,实际在某种意义上,掌握着乡村现在和未来的命运。如果河之源者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蝇蝇苟利,弃青山于不顾,污绿水而利己,则贻害生灵、竭泽而渔,孰是孰非,居然还为有些人所不理解,尤其是握有权柄的为政者所不察?
转眼间,雨势渐弱,一变而为潇潇洒洒的春雨了,它漫过了我的思绪,眼前的景色让我的心情开朗起来。河之源,一切都是自然的状态,我想起了一位为政朋友的话,这是留给子孙万代的财富!
车缓缓地驰过了一家农舍,一池春水,满园翠绿,倏地便想起在城市吃的各种大棚菜,真想撷一把新鲜的菜蔬,生生地大嚼起来。突然有文友大喊起来,寻声看去,只见一棵千年古樟,一片翠翠竹林,一条蜿蜒石经逶迤而去,立马让我想起了梅家坞的云西竹径,只是寒雨袭衣,冷风浸人,一时便消退了徜徉之意。假想若是晴日,清风徐来,邀二三好友,煮酒品茗,纵论人生,定然会诗情排空,长啸竹林,醉卧其间而不思返程。
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”,东坡先生一千多年前便道出诗意居住的境界,也许这只是一种文人士大夫的情结,文人墨客的雅趣。我在高坪虽只有一日的游程,却在不经意中寻觅到这方山水充满诗意的奥秘。在我足迹所到的几家农家田舍,都以竹为伴,竹虽大多是江南并不名贵的楠竹,但亭亭玉立,摇曳多姿,这些农舍,一经竹林点缀,便顿生雅意,满含诗性。农人虽并不知道有这般的风雅,但我以为,这可能是高坪地域文化的代代传承,渐渐而成了一种地域文化的特色,而这样充满人文的环境加之美丽的田园风光,正是高坪人杰地灵的力量之源。
竹,不奇也,农舍,不奇也,竹与农舍相伴为邻,不奇也,但似乎家家户户均视伴竹而居为居之缘,则为高坪之奇也。我在回眸一望中,深切体悟,这片山水和这块田园所散发出来的诗意的气息,是如此幸福和亲切!
在高坪的农家,我又一次懂得了雅与俗之相辅相成,所谓竹无俗韵,绝不仅仅限于文人士大夫的那一点情趣。如果你那审美的眼光,美学趣味,不能走向大众,不能渗透于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,则可能只是孤芳自赏,那再好的竹,也只能在云端中日见枯萎,大地的生命之源永远无法到达竹之根茎!
天色近晚,雨又大起来了,一干人离了农家,踏上归程,雨把天地搅成一片浑然,我从车窗望去,那一丛丛翠竹转眼成了墨竹,仿佛一幅幅水墨丹青,我猛地想起丰子恺先生在他的《竹影》一文中所言:“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,其实包罗三原色,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。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。”我注意丰子恺先生用很“高贵”这样的字眼,来表达他对墨画的尊崇。难怪乎中国画中的竹子,很少用绿色渲染,而多以墨竹问世。但我以为丰子恺先生这里所说的“高贵”,绝非是指贵族气息,而是如丰子恺先生《竹影》所描述的那样,“我回到堂前,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——吴昌硕描的墨竹,似觉更有意味,那些竹叶的方向、疏密、浓淡、肥瘦,以及集合的形体,似乎都有意义,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,一种活的神气。”先生这段看似不太经意的话中,其实饱含一种重要的美学观点,雅与俗的相互映衬,朴与华的互为转换,形与神的对立统一。
那一刻,我默默凝望高坪农家雨中一丛丛楠竹,真真切切看到摇曳于风雨中的居然全是墨竹,那些掩映于墨竹间的白墙青瓦的农舍,大俗之中,居然显示出某种“高贵”,他们留住了青山,让浏阳河水永远是一种清流。
梁瑞郴,湖南郴州永兴人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文学创作一级。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、湖南省散文学会会长、中国作协书画院副院长、湖南省作家书画院院长,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。